close

經市場訪查,民國50年代以前工業不發達,外銷除了肥皂外,尚有農特產品茶業、樟腦及鳳梨,皆以木箱包裝,其材料為合板及雜木(闊葉樹材)。民國50年代到60年代,有部分農產品(蔬菜、水果等)包裝(含出口及內需), 都需要用到木質包裝,如馬鈴薯、番茄、香蕉、洋蔥等最初都用木箱包裝出口,漁船捕魚也用木材做包裝,工業只有機械業的出口才會用到木質包裝。這段期間因越戰開始,很多物資從臺灣運出去,為了包裝越戰的軍需品,出口用包裝材料大量使用,也以木箱為主。

民國60年代以後,臺灣經濟開始以出口為導向,隨著外銷需要很多的包裝材料,包裝材料裡面有很多需要用到木材,最初用木材只有機械業(都用木箱裝),而輕工業的出口部分,那時候尚未引進堆高機,所以輕工業的產品主要都靠人力在搬運。民國60年代後期大量使用堆高機,輕型的產品才開始使用棧板作為出口的包裝材料,以致很多產品都需要用到棧板,木質棧板的需求量變大。因為這些年來臺灣從過去的沒有出口到出口導向,一直維持以出口為主軸的產業結構,導致包裝用的材料包括木箱、棧板占木材用量很大部分。但木箱及棧板漸漸被一些其他產品如塑膠、紙類產品所取代,現在留存下來的產品主要是機器木箱的出口,以及貨櫃類的產品必須使用棧板。木質包裝所需的木材,根據包裝內容不同,而有不同的需要。最初臺灣國產木材供應充足時,優先用國產木材,以闊葉樹雜木為主,因為單價較便宜。隨著國內闊葉樹材產量減少及生產成本提高,臺灣自1970年起便開始大量進口東南亞的南洋材,後又因東南亞國家逐漸限制原木出口,東南亞木材供應來源減少且成本變高,1988年開始引進北美材的針葉樹做包裝材,市場產生替代效應,又慢慢拓展到紐西蘭針葉樹材,甚至於全世界地區的針葉樹造林木,針葉樹的部分便漸漸取代南洋雜木,直到現在針葉樹成為包裝材料的主軸。

根據經濟部統計處之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統計,1981~2016年間之木質容器生產值, 以1987年3,345百萬元為最高,至1991年達3,064百萬元後便一路下滑,1997年僅743百萬元,2016年時有1,678百萬元,但僅為1987年的一半(圖1)。

根據I S O (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a n d a r d s Organization)認可的木質棧板通俗尺寸規格有1,200 × 1,000 mm(歐、亞地區)、1,200 × 800 mm(歐洲地區)、1,219 × 1,016 mm(北美地區)、1,140 × 1,140 mm(澳洲)、1,100 × 1,100 mm(亞洲地區)及1,067 × 1,067 mm(北美、歐、亞地區)。因為大多數為配合裝貨櫃大小,故木質棧板通常以1,100 × 1,100 mm 為最通用的規格。木質棧板面底板料以15~18 mm × 90~100 mm為主,角料38~50 mm × 90~100 mm為主。

在臺灣現行使用木箱沒有所謂通俗規格,完全以內容物規格量身打造。木箱用料之箱板厚度以12 mm實木或9 mm合板為主,底樑則依木箱大小及承重厚度60~150 mm、寬度75~150 mm、支撐料38 × 90 mm為主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Y 的頭像
    DY

    DY到處逛逛

    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